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重点是什么?

一、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重点是什么?

规划范围分城区、规划区、中心城三个层次规划。全市涵盖扬州市行政范围,包括江都、仪征、高邮3个县级市和宝应县,面积6634平方公里。规划区域范围包括扬州市及其行政浦西镇,面积1028平方公里。中心城区东以廖家沟、碧湖河线为界,南以长江、夹江为界,西至扬溧高速公路,北至扬溧高速公路、淮泗河,面积310平方米。平方公里。城市性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传统特色风景旅游城市、长三角核心区北翼中心城市。市级城镇体系和城镇化水平规划到2020年,扬州形成直辖级中心城市、二级中心城市、重点城镇和一般城镇四级城镇结构体系,其中扬州1个人口1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4人口30万至50万的城市,即江都、仪征、高邮、宝应;11个重点镇;及32个一般镇。2009年末,城市总人口5.02-3300万,城镇人口2.65-7300万,城镇化率为52-9。规划期末城市总人口560万,城镇人口380万左右,城镇化率68左右。2009年末中心城区城镇人口105-900万。短期内——2015年,中心城区城镇人口规划为135万人。远期——2020年,中心城区城镇人口155万;短期——2015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162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面积120平方米;远期——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186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面积120平方米。城市发展方向规划期内城市发展方向为连通东部、连通西部、优化南部、拓展。东联加强交通对接,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加快广陵新城建设,推动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与江都对接。西部卓越优化用地功能,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促进居住与产业相对均衡发展,全面提升新城西区和江王片区开发建设水平。南拓优化完善产业功能,加大土地开发力度,强化产城联动发展,重点调整市级开发区北区,积极推进南方新城建设。总体布局结构以历史城区为核心,以东西、南北“T”字形发展轴为骨架。东、西、南三个区域结合起来,形成“一核、两轴、三区”的空间结构。“一核”是指历史城区,是凸显扬州人文生态精致宜居特色的核心区;“双轴”是指依托文昌路和古运河的两条相交的城市发展轴;而“三区”是指城市核心区外围形成的三个区划东区、西区、南区。城市中心体系建立二级城市中心体系,包括1个市级中心和3个区级中心。规划期内,将形成文昌阁商业中心和东、西、南三区“一主三辅”的城市中心格局。长远来看,东部区级中心将逐步形成市区“一体两翼”的综合商务中心。建设用地规划和公共设施用地。行政办公用地逐步搬迁城市核心区目前分散的行政办公场所,形成相对集中的市级行政办公厅和区级行政办公厅两级体系。商业金融用地规划形成“市级、区级、区域级、居住社区级”四级商业中心体系。文化设施用地市文化中心位于西区,集中市文化艺术中心、双馆、国展中心等大型市级文化设施;河东片区结合京杭心脏地带和商业水街,建设一批体现城市文化特色、高品位、高水平的文化设施。用地按照城市-区-街道-居住区四级场馆设施网络,优化空间布局,提高设施配置水平。医疗卫生用地城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以医院为主导,二级及以上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社区卫生服务站等具有社区特色的专业服务机构为补充。教育、科研、设计用地高等教育布局在中西部地区。


保留扬州大学现有文汇东路、四望亭路、江阳中路校区,整合老城区现有高校资源;适当扩大扬州职业大学规模,重点建设扬子津科教园区。住宅用地。空间中形成“一片多丛”的空间格局。“一区”主要是指在中心区东西两侧形成并沿文昌路继续向东西延伸的主要居住区。“多集群”是指中心城市的边缘地区,住宅区和工业区组合在一起,集群分布。主要有滨江集群、疏港集群、岔河集群,以居住区配套产业为主。工业仓储用地。工业用地集中在南部工业区、西北工业区、东南工业区、河东工业集中区、邗江工业园北园区、开发区北部工业区。规划仓储用地主要集中在城北物流园区、广陵商贸物流园区和扬州港物流园区;此外,在部分工业集中区将提供一定规模的仓储用地,方便就近仓储。绿色土地。合理布局各级公共绿地,结合自然地貌条件和建设用地布局,相对均衡布局市级公园和区级公园。规划在主城区建设7个市级公园、14个区级公园、9个主题公园,补充现有小型绿地的现状。其中,7个市政公园分别为竹屿湾公园、瘦西湖公园、明月湖公园、三湾公园、大桥公园、羊子津公园、润阳森林公园。城市综合交通规划高速公路中心城区形成“三纵四横”的高速公路网规划方案。三纵润阳路、运河路、沙湾路。扬子江路是南北交通主干道。四横线北环路、江阳路-石井路、扬子津路、沿江高等级公路。主次干道规划形成“十三横、十一纵”的主干路网。规划二级公路97条,连接主干道和支路,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兼具配送运输和日常服务功能。公共交通一、轨道交通规划期内拟沿文昌路建设地铁1号线,沿文昌路客流走廊,连接扬州西站、西街区中心、老城、广陵新城、扬州东站、东街区中心、江都老城、江都站。二是常规公交客运系统规划近期中心城区标准公交车保有量达到1800辆。未来,公交车车辆将根据公交车共享率相应增加,并配备相应的车站设施。及时向城区新区拓展公交线路,提高线路密度和站点覆盖率,建立公交优先发展保障体系。三是公交站点明确公交站点用地范围和规模,做好土地储备。规划6个综合客运公交枢纽站、9个通用公交换乘枢纽、6个城乡公交客流换乘枢纽。共有枢纽、首末站69个,维修站19个。老城内交通在老城外采取二次分流措施,分流过境交通,减少经过老城的过境交通。一级导流老城外缘区域形成由主要道路组成的导流通道,即漕河路、瘦西湖地下通道、大学路、江阳东路、运河西路、江都路。二级导流老城形成由二级干道组成的导流保护内环,减轻老城范围内的交通压力,优化盐福路、泰州路、南通路、淮海路沿线的交通管理。保持旧城路网棋盘格局和街巷肌理和空间尺度,梳理旧城现有道路资源,形成旧城内部微循环系统。部分道路采用单向交通组织,提高交通效率。在严格保护老城街巷规模的前提下,改造道路设施,提高通行能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一、保护体系建立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文物古迹保护体系,包括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2-保护重点保护历史名城格局保护历代运河与扬州城的空间格局关系;保护唐宋时期扬州城的历史格局;保护明清时期形成的瘦西湖与扬州市老城的空间格局关系;明清古城的布局体现了扬州城“依水而建、历代叠加”、“两城街巷并存”、“四面环水、水融为一体”的特点。城市”。保护京杭大运河遗产包括大运河水利工程遗产、大运河聚落遗产以及相关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历史遗迹视觉环境保护扬州市西北高、东南低的整体地貌;保护扬州城址周边历史环境和自然环境,改善环境质量;严格控制疏港瘦西湖风景区视觉环境,减少视觉污染;严格控制老城区建筑高度,保持宜人的空间尺度和建筑肌理,保持老城区古朴的城市风格,保持老城区“温文尔雅”的城市空间、均匀细腻的城市肌理、南美北美”“3-保护框架“一区、一线、四区、多点”构成名城保护的重点内容一区历史城区、保护范围为扬州城遗址分布区及周边相关地块第一线大运河文化遗产,重点保护明清古京杭运河及相关历史文化资源。沿线保护古邗沟遗址、弋阳河、睢邯沟东路、瓜州运河、京杭大运河及沿河水利通航工程。设施受到保护。四区四个历史街区,包括东关街、仁丰里、万字街、南河下历史街区。多点保护保护各级文化遗产单位和历史建筑。市政公用规划、供水工程规划。总体目标到2010年底,城区实现区域供水全覆盖,供水普及率达到100,水质、水压均达到规定标准。用水量预测根据目前城镇人均用水水平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预计2020年用水总量为130万立方米/日。城市供水规划全市现有水厂3座。2008年日供水能力为40万-5万立方米/天。新建扬州第五水厂现有供水能力15万立方米/日。拟将扬州市第五水厂扩建至日处理能力60万立方米,并在浦西以南建设扬州市第六水厂。设计供水能力为30万立方米/日。规划期末,扬州市日供水能力将达到130-5万吨。水源规划扬州市城区水源取自长江和廖家沟。水源保护区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标准进行控制和管理。排水工程规划。污水规划目标近期,完善污水处理厂服务范围内的乡镇污水收集管网系统,加快配套设施建设。通过对原有污水管道的改造和新建污水收集管道系统,近期污水管道服务区普及率大于75%,生活污水处理率大于75%;长效污水管道服务区普及率大于90%,生活污水处理率大于90%。规划目标。污水处理系统规划扩建唐旺污水处理系统、六尾污水处理系统。拟新建北州污水处理厂、北部山区污水处理厂。浦西污水处理厂用地已预留,泰安、阳寿、拱岛镇将分别建设生态污水处理站。供电工程规划。规划期内,扬州将新建两座500kV变电站位于扬州西部仪征市的新建500kV扬州西变电站和位于扬州北部高邮市的新建500kV扬州北变电站。到2020年,市区计划新建220kV变电站6座,改造1座。燃气工程规划。以“西气东输”济宁联络线天然气为主要气源,在扬州市杨庙镇设立天然气接收门站,向扬州市中心区供应天然气扬州.中心城区共设置中高压调压站5座。供热工程规划。拟新建热电厂一座,位于扬州市东南部地区,主要为杭集工业园区及周边园区供热;保留江苏华电扬州发电有限公司,主要为北部工业区及广陵新城部分地区供热;保留扬州第二发电有限公司和扬州港环保热电有限公司,主要为南部区域工业区提供热力;扬州威恒热电有限公司将适时搬迁。环境卫生工程规划。


城市生活垃圾实行分类收集方式和源头减量化措施。收集方式主要采用垃圾桶收集。生活垃圾处理将从目前的卫生填埋方式转变为以焚烧为主、卫生填埋为辅、多种处理方式。有机集成综合处理系统的发展方向。每3至4平方公里就有1个垃圾中转站,中心城区共设置小型垃圾中转站42个。综合防灾规划严格遵循“平战结合、平救结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预报准确、反应迅速、措施有效”的原则,建立健全现代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防减体系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确保社会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近期建设规划与“十二五”规划目标相结合。规划到2015年,中心城区基本形成“一城两区”格局。历史文化名城古城轮廓更加凸显,城市周边水系和滨水空间建设基本完成,大型文物古迹保护持续推进。西部分区新城西区功能更加完善;疏港生态城东部片区建设完成;开发区二城完成中心景观区和核心商务区建设;江王新城已完成中央景观水系及基础设施建设。东部片区广陵新城建设框架基本形成,东北片区中心初具规模,老城区面貌得到有效改善。根据国务院相关文件要求,本轮城市总体规划规划至2020年,规划周期较短。考虑到城市总体规划的长远要求,总体规划预见了2030年扬州城市的发展格局,并对21世纪中叶城市的发展前景做出了初步描述。各位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我市城市总体规划成果已经按照《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的要求编制完成,现报送市人大常委会供审查。我们将根据审查意见尽快修改完善,并按程序报省政府审查、国务院批准。请查看上述报告。


今天瘦西湖天气预报30天和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重点是什么?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有文字均为原创文章,作者:admin

No Comment

留言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感谢你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