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河北洪水的原因是什么?

一、1963年河北洪水的原因是什么?

洪水原因


不寻常的天气。河北位于中国华北地区。受温带季风气候影响,夏季多雨。1963年8月,迎来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雨。这与当时的异常天气有很大关系。1963年8月,当比之前更强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比之前更弱的北部蒙古高压相遇时,降水形成,阻止了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被蒙古高压快速推动,因此两次徘徊。河北地区出现大量降雨,导致1963年降雨量超标,超过往年。1963年7月,《河北日报》报道了李老的情况,为即将到来的洪水敲响了警钟。但此前,河北沧州地区庆云、燕山、东光、南皮、孟村、宁津六县的大部分公社已经出现暴雨……由于降雨时间集中,降雨量较大部分地区雨后积水深度达到0-3米至0-7米,低洼地区积水甚至达到1米以上,面积约140万亩。


地形原因。1963年河北洪水的形成虽然与当时的降雨量密切相关,但也与河北西高东低的特殊地形有关。河北河流发源于太行山,自南向北流经华北平原,最后汇入海河,呈扇形分布。海河五大水系自南向北分布。上游支流多,短而急,中游较平坦,下游地势低洼,易积水。1963年8月,从南到北几乎同时开始降雨。与往年不同,南北降雨时间开始得更早。后来,河流的洪峰可以交错流入大海。如果当年降雨较多,河流普遍水位上涨,洪峰汇聚,引发严重洪水。


社会事业。新中国成立前,由于连年战乱和社会动荡,政府无暇顾及河流管理,导致河流防洪能力不足。新中国成立之初,虽然国家国力有所恢复,但开始重视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1956年洪水期间,国家注意到水利和河道的题,对一些水库和河道进行了整治和重建。由于洪水规模较大、百年一遇,水利工程多年来年久失修,造成各地损失惨重。


开展救灾工作


各项救灾政策相继出台。洪水来袭时,政府迅速反应,召开会议,制定政策,调动一切交通工具和救生工具,全力救援被困群众。水利、气象等单位全面开展雨情水情分析预测,加强对大中型水库及相关河流保卫工作的领导,加快救灾物资的发放。8月5日,北京派出一架载有500件救生衣的飞机前往邢台空投。河北省人民委员会还下令紧急生产10万公斤熟食,支援邯郸、邢台、石家庄等地灾民。


各级政府积极开展救灾工作,稳定灾民情绪。8月7日,国务院副总理谭震林视察天津,要求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灾区人民立即动员起来,采取战斗态度,采取有效措施,迅速投入到抗灾斗争中。非灾区广大干部群众也发扬一地支援灾区的整体精神,全力做好支援灾区的准备工作。


各部门齐心协力,全力做好救灾工作。在政府积极救灾的同时,各部门也在努力保障救灾工作的顺利进行。在救灾过程中,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尤为重要。邮电工作者为保障通信做出了重要努力。尽管有的地方雨水威胁着机房,但操作人员和操作人员仍然沉着坚守岗位,日夜守在机旁快速应对。准确接通电话、收发电报,保障沟通;在医疗方面,除了保证受灾群众的基本疾病治疗和防疫外,还注重农场动物的保护。22日,相关报纸发表《保护农田安全畜牧防灾》社论,提出千方百计保护现有农场动物,这也是受灾社区和团队不可忽视的任务。此外,还建议对被水冲走的麦秆等草料及时晒干、收集来解决草料题,并重视对牲畜圈舍的检查,并动员兽医进行巡回处理。天津药材公司也准备供应该药品。


各地区纷纷前来支持。洪水退去之前,天津听说灾区粮食紧缺,就动员副食、运输、采购等部门和餐饮企业的员工加班加点,为灾区准备熟食。灾区人民。不仅是天津市,北京市、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也纷纷派出医疗队、交通队驰援灾区,积极为灾区提供人力、物力支援。天津市非灾社区队伍积极为灾区社区队伍饲养牲畜,减少灾区物资消耗,保障农畜在灾害中生存。在各地积极支援灾区的同时,一些灾区也在坚持自力更生,恢复重建。


在救灾工作中,各地区、各单位的做法,充分体现了一方有难、各方支援、甚至抗洪抢险时互相帮助的精神。蓟县党政领导和广大群众看到,邢台地区新河县不仅要抗击上游洪峰,还要保卫滏阳河东堤。防洪任务艰巨,他们伸出援手,担起了滏阳河的任务。河东岸救援任务的一部分。


各界对洪水的评价


1963年水灾发生后,《河北日报》作为河北省政府机关报,在救灾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把握灾区思想、稳定灾民情绪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为抗震救灾工作的成功做出了巨大贡献。


报纸刊登政府积极救灾举措,带领干部深入基层考察受灾情况,逐步稳定了灾民情绪,维护了社会稳定,为救灾工作创造了良好环境;据报道,东北等地区农作物长势良好,为灾民提供了救济。度过了灾难岁月,树立了信心;在报道国家救灾的同时,宣传国家救灾与灾民自救相结合的具体事例,鼓舞公众,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国家救灾的负担,又可以转移公众对灾害的注意力。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维护了社会稳定。


报纸还充分赞扬了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中国人民海军某部队7日下午派出100名官兵前往衡水。他们奔赴邢台、邯郸、衡水等重灾区救灾,发挥了国家栋梁作用。省领导干部不畏困难,深入灾区实地考察。行动激发和调动了人民群众的救灾热情;《河北日报》也开展思想教育,发表《两个社会、两次洪水》、《从几个灾年看新老社会》等文章,其中《两个社会、两次洪水》、《社会、两次洪水》等文章”谈了北洋时期的洪水和1939年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天津洪水,并与这次的抗洪救灾工作进行了比较。国民党天津市委常委张胜三说“旧社会的防洪只是走形式。”此外,宣传了抗洪救灾中的英雄模范事迹,重点表彰“不朽战士——谢陈”,表彰和大力宣传谢陈为救灾群众光荣牺牲的无畏精神,表彰“谢陈班”鼓励抗洪一线战士向谢晨学习;天津还利用抗洪精神,鼓励企业职工进行技术创新、开展增产节水活动等。


《河北日报》利用自身新闻媒体传播能力,充分发挥舆论影响力,以事实为依据,如实报道河北省1963年洪水概况,让广大群众了解历史真相。及时防洪。形势、对防洪救灾紧迫性的认识、对政府积极救灾措施的了解,对于稳定灾民情绪、安抚人心起到了很大作用。但该报对洪水的报道过于片面,只报道了水情,没有详细报道灾情。另外,就当时的救灾模式而言,报纸上提到的灾后救助只包括国家救助,没有社会救助,忽视了社会的力量。


想了解更多关于沧州南皮县半月天气预报和1963年河北洪水的原因是什么?的详细,请持续关注并收藏本站。

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有文字均为原创文章,作者:admin

No Comment

留言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感谢你的留言。。。